专家视觉

专家认为:企业信用危机的表现有六

20140213140928  来源: 信用网

新华网江苏频道南京3月22日电(记者 陈琪)经过十余年的努力,我国虽然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但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信用体系发育严重滞后,导致经济社会失信行为盛行和企业信用危机。

南京经济学院工商管理系副教授戴庆华分析认为,目前中国企业信用危机的表现有六。

1、恶意赖债、躲债、逃废债的现象严重。

首先企业之间,尤其是国企之间的“三角债”、逾期应收账款居高不下,已成为经济运行中的一大顽症。据一份资料显示,在发达市场经济中,企业间的逾期应收账款约占贸易总额的0.2 5%一0.5%,而我国这一比率高达5%以上。据统计,1989年底全国企业之间相互拖欠的“三角债”总额约为1240亿元,1991年为2000亿元,1994年上升为7000亿元,1998年约为11000亿元。更为严重的是,目前拖欠势头正在向拖欠银行贷款利息、国家税收方向发展。

其次,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持续增加。据《人民日报》(2001年4月11日)报道,我国在中、农、工、建四家国有商业银行开户的62656户改制企业,通过各种手段逃避银行贷款本息1851亿元,占改制企业贷款本息的32%左右。

第三,涉及信用的经济纠纷、债权债务案件以及各种诈骗案件大量增加。据统计,1998年全国法院受理的经济纠纷和债权债务民事纠纷案件为289万件,约占法院全部受理案件的5l%。

2、假冒伪劣商品泛滥

据国家有关部门的一项调查显示,在被调查的样本企业中,至少有34.76%的企业被假冒产品侵权,结果守法经营的企业步履维艰,甚至出现了“李逵斗不过李鬼”的怪现象。江苏省工商机关仅2000上半年就查处制售假冒伪劣商品案件达2770件,案值达1.25亿多元。有些制假售假行为,已经达到无法无天,谋财害命的程度,山西假酒案和河南毒米案就是典型的例证。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最近的调查表明,制假售假严重扰乱市场经济秩序,已成为仅次于贩毒的第二大公害。

3、市场交易行为严重倒退

一些企业宁愿放弃大量订单,非现金交易而不做。据有关部门对江苏省1500家企业的调查,在签订的28万份合同中,交易总额的30%是现货交易,接受调查的国有企业交易总额中35%采用现货交易,私营企业交易总额中更有69%采用现货交易。信用的缺失明显增加了交易成本,甚至造成交易失败。

4、合同欺诈等违法行为严重

据国家工商总局调查测算,每年全国违法合同占合同总数的6%,企业因合同欺诈等违法行为的侵害造成上千亿元的损失。去年上半年江苏省工商机关就查处违法合同案件1760件,涉案金额近1.7亿元。

5、合同履约率低

根据国家工商总局的调查,我国每年签订合同超过40亿份,而合同履约率仅60%左右。有关部门曾对江苏省部分企业进行调查,合同履约率只有65%左右。

6、偷、逃税行为猖獗

一些企业不顾信用形象的损害,唯利是图,肆无忌惮地采取虚开增值税票、阴阳票、造假账、账外账等手段偷税、逃税,规避税务机关监管,使国家利益遭受巨大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