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视觉

新闻出版报:媒体的公信力需要专业主义支撑

20140225115934  来源: 信用网

11月8日是新中国第14个记者节。这一天,对于新闻界来说并不平静。这种不平静也许是由于陈永洲事件带来的对记者的信任危机,又或是源自新闻人自身对这个行业的深深追问——

□本报记者 赵新乐

11月8日,由北京大学电视研究中心举办的第九届记者节公益论坛“今天我们怎么做记者——叩问边界”,向当下社会及传媒界提出议题——什么是记者应该恪守的边界?又是什么在放大和缩小着这种边界?大众传媒迅速发展的时代,我们该如何做记者?

“新闻是看似喧嚣实则寂寞的长跑”

空间不大的北京大学英杰交流中心阳光大厅挤满了高校学生以及来自校外的听众,连过道、门口都坐满了人。央视主持人白岩松的一句开场白让听众心中瞬间有了温情,“总有一个时刻,会让我们过去所付出、所坚持甚至是所受到的委屈,因为被更多的人理解而热泪盈眶,我想此时就是这样一个时刻。”

在白岩松看来,边界就像一条河流的河床,对于新闻人来说,要守住一个河床。但对于整个社会来说,需要守住另一个河床,并逐渐稳固它、拓宽它。他说:“一个记者,如果不断突破利益、良心和法律的边界,他自定的边界也就成了自己的牢笼。但同样的道理,如果社会不能够定义这个边界,并且拓宽,人们心中美好的社会也会变小,也会变成束缚社会前行的牢笼。”

白岩松直言,媒体固然是社会进步重要的推动力量,但不必把自己当作太重要的力量。因为新闻是一场看似喧嚣实则寂寞的长跑,一个时代、一个国家的改变不会是一夜之间的,它需要坚持、需要推动。“新闻人的成就感不是每日每夜都能得到的,他是要在走过很久很久之后,回头,才会在无数委屈、辛苦、不被理解甚至泪水中收获一点点卑微的成就感。”

“媒体的公信力需要专业主义支撑”

的确,就像中国青年报社社长陈小川所言,当记者名不如章子怡,利不如马云,而他们最大的支撑莫过于偶尔有一点点成功感所带来的那种内心的快乐。他认为,记者至少应报道自己所见的真实,而不能是自己情绪的宣泄。因为,“一个媒体的公信力需要专业主义支撑,而毁掉它,可能仅仅需要一个人的一次错误。”

对于边界,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常务副院长尹鸿以“雾中行走”比喻当下中国记者面对边界时的状态。他认为,在特殊的记者生存环境下,边界的确较为模糊,但是记者仍有必要在职业伦理、政治权力和商业利益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尊重事实,至少不说假话;尊重每一个个体生命,同时尊重公正、公平和法制。

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院长刘昶则将视野聚焦国内国际传媒界的一些失范现象,提到了如今存在专业记者与公民记者的博弈,对于专业记者来说,需要从4个方面努力:坚持新闻理想、心存历史感、勇于社会担当、注重新闻伦理。

很多人都知道,如果简单以养家糊口来衡量,很多职业都比做新闻好。白岩松的一句话却令人记忆犹新。他说,尽管在全世界的任何一个国家,媒体人的收入都不高,但依然有很多前辈如飞蛾扑火一样走进这个行当。那是因为,时代赋予这个行当不仅有养家糊口的工资,还有情感工资和精神工资,因为依旧有很多人认为我们这个行当有助于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好,起码有助于让这个世界不会变得更糟。

或许,这就是很多新闻人尽管面对这样那样的困苦,依旧选择在路上的最好诠释。